正值踏青季,在津南區小站鎮有稻兒米糕門店內,蒸汽繚繞,稻香撲鼻,一鍋鍋飽滿的米糕新鮮出爐,引得游客紛紛駐足品嘗。在津南區小站鎮迎新村,除了可以品嘗用小站稻制作的米糕,還可以進行米糕制作體驗。津南區迎新村副村長顧成龍告訴記者:“我們村除了推廣米糕這一特色農產品外,也在積極推廣小站稻米糕制作研學體驗活動,每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,讓傳統稻米煥發新的生機。”
根據市農業農村委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通過“延鏈補鏈+品牌引領+三產融合”,天津小站稻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130億元,成為鄉村振興“黃金引擎”。
在產業鏈延伸的跑道上,天津農業演繹著“津”彩故事,與此同時,科技創新正在重塑天津農業的“基因圖譜”。走進東麗區東信花卉產業園轉型的“植物工廠”,立體栽培架上番茄藤蔓蜿蜒生長,環境控制系統實時調節溫光水氣。“通過調整種植結構,我們增加了11萬平方米周年生產的蔬菜‘植物工廠’,種植的番茄已于今年一季度成功上市。”天津市東信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建軍指著數據大屏介紹,這種“騰籠換鳥”的智慧,讓園區閑置空間煥發新生。
今年以來,天津鼓勵各涉農區深挖增產空間,截至一季度末,全市葉菜類產量同比增加近1萬噸。特別是充分利用武清、西青蓄滯洪區翻建修復的1000余畝新型可移動溫室作用,蔬菜產能提升20%以上。
近日,由市農業農村委主辦、市農業中心所屬單位市水產所承辦的“津漁智享 提質增效”春季培訓班圓滿收官。“從如何辨別鱖魚種質到繁養技術,來自全國的專家手把手指導,真是干貨滿滿。”一位水產養殖戶說道。這場橫跨技術、生態、法治維度的培訓,通過全國13位權威專家授課,為全市2000余名水產從業者搭建起綠色發展知識網絡。
渤海灣畔,可持續發展戰略深植藍海。一季度以來,我市已有34個漁業重點項目落地實施,穩步推進“鯉鯽魚育繁推一體化”示范項目,啟動實施5個種業基地提升工程,完成10個稻漁綜合種養高質量發展區布局,書寫著生態優先的現代漁歌。
站在新起點,天津農業錨定更高目標。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今年我市將加速推進小站稻、蝦、設施蔬菜三大產業集群及靜海產業園、濱海新區中塘產業強鎮等國家級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,依托“農業農村生產力地圖智慧招商平臺”,靶向對接引進智能溫室建設、智能農機研發、植物工廠運營、海洋牧場開發等頭部企業來津投資發展。